奉祀神祇 - 福德正神-高雄市鳳山天公廟

奉祀神祇

福德正神,或稱土地公,土地公是管理土地之神。民間以其造福鄉里,德澤萬民,所以尊稱為「福德正神」。客家人則稱為「伯公」。
究竟「伯公」是什麼神呢?祂原來就是「地神」,也就是一種自然神。我國自古代就已經祭地神了,人們以為有土地才能夠生長五穀,有了五穀方能養活人類。所以對於土地漸漸的發生感謝之念,後來便把土地視為神明了。特別我國以農立國,一般的人怎樣重視土地神,由此可猜想而知。

民間祭祀的土地公神像,都是一個形狀,一位白鬚白髮,笑容可掬的老人,這種樣子的老人,也常見於人世問。雕塑的土地公形貌,似古時地方員外的打扮,頭戴錢帽. 帽沿兩條布鬚下垂抵肩,穿的不是龍袍官服,而是普通的便服。面龐圓而豐盈,兩眼微瞇,滿腮白色鬍鬚,臉上露出慈祥仁厚的微笑,姿態大都採用坐姿,身坐太師椅,兩手自然地置於扶手上,右手如意,左手拿元寶,兩肩微聳,或因年老稍駝,不見頸部,而挺隆的圓弧肚腹特別顯明,兩腿分開自然下垂。有些神像,右手執手杖,左手拿元寶。新建或改建新穎神像,卻穿上金碧輝煌的服裝。手卻部看不到。有的神像卻是成對的,左邊伯公、右邊伯婆。

台灣各地的伯公,都像老員外狀,「伯公」祇算俗稱,在伯公廟裡還有個官銜,叫做「福德正神」。有些伯公的神像邊,還會塑著一隻老虎,這隻老虎據說也能為民除害。台灣各地的伯公廟很多,因此伯公的塑像也不相同,至於家堂神畫中的伯公,也像老員外。坐在太師椅,手上捧著一雙元寶。祠廟最多台灣各地寺廟,總以「伯公」 廟最多,有極大的,氣派堂皇不輸一般廟宇,也有極小的,小到只用四片石板,三片當牆,一片當頂,也可作為伯公廟。至于貧陋鄉村,伯公沒屋住,也無塑像,僅在一顆大樹底下擺上石頭供奉伯公。在農業社會里,土地公保佑土地平, 五谷丰收,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,所以民間對台灣民間普遍祭祀伯公,除了建有專祠供奉外,也在各廟宇中設壇祭祀,伯公又稱福德正神,廟祠分別稱為「福德宮」或「福德祠」,客家地區另有俗稱「伯公廟」成「伯公亭」。
台灣各地供奉土地公 的方式,不盡相同,在客家地區,原則是是用一塊石板或木牌當作香位上書「福德正神香位」或「福德正神神位」。有些則再供奉伯公,伯婆塑像,有如其他廟宇一樣,較簡陋的小廟僅在牆上寫個「福」字加上香爐既無石牌、木牌,更無塑像。至于田頭田尾的伯公,更為簡單,寄居在樹下,當然無塑像,連香爐也沒有,一樣受到崇拜。古老而典型的伯公廟,保存了濃厚的中原客家特色,大多數的伯公廟,都是用石塊鑿砌而成,伯公廟本身是石塊砌成的小屋,屋前有小小的石桌,小屋的正前方,圍牆邊另有一個小小屋,稱為「天神爺」 即天公。伯公廟右側不遠,再蓋一間更小的小屋或僅置一個石鑿香爐,稱為「好兄弟」。天公,伯公,好兄弟,正好你表中國古代的「天、地、人」三才思想,源遠流長﹔意義深遠無比,這種典型的客家伯公,保存得并不我,普通的僅供奉天公和伯公而已,有些祠廟則配祀「龍神」。客家鄉村可能是台灣最盛行的土地公信仰的地方,各鄉鎮伯公廟林立,甚至有許多緊鄰在一起,除了一村一鄰的公眾伯公廟外,不少農家有私人自行供奉的田頭伯公,所以在鄉間田野到處都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伯公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