奉祀神祇 - 三官大帝-高雄市鳳山天公廟

奉祀神祇

三官大帝為天官、地官、水官三位大帝的合稱,按民間信仰的說法,天官賜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厄,三人各有執掌。根據《續修臺灣縣志》的記載,三官的名稱據說始自東漢末年,初創於宋景濂的跋語,繼而有張修的太平道和張道陵之孫張魯的五斗米道,他們也以天、地、水為三官,亦稱三元。三官為掌管天、地、水三界之神,原為對自然神的崇拜,人格化之後成為靈魂崇拜。民間俗稱三界公、三界爺,大陸則多稱之為三官老爺。
天官名為「上元賜福天官一品紫微大帝」,隸屬玉清境,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,總主諸天帝王,每逢正月15日,即下人間,校定人之罪福,故稱天官賜福。地官名為「中元赦罪地官二品清虛大帝」,隸屬上清境,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,總主五帝五嶽諸地神仙,每逢7月15日,即下人間,校戒罪福,為人赦罪。水官名為「下元解厄水官三品洞陰大帝」,隸屬太清境,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,總主水中諸大神仙,每逢10月15日,即下人間,校戒罪福,為人消災。
三官的功能為天官賜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厄,因與人的禍福榮辱密切相關,故受到廣泛崇拜。民間對三官大帝的祭祀,應與道教之祖「修三元默朝之道」有關,自太上天師開教以後,即已開始崇奉,但是一開始並沒有專祠和神像,只在各道觀懸爐禱祭。至北魏時,乃開始以三官配三元節。在太上天師初闡道教,即以沉埋之例定三官手書,禱於天官者揭之於山;禱之於地官者埋之於地;禱之於水官者則沉之於水。道教齋法中之三元齋,亦定於此三日持戒修齋,係因此三日分別由三官下降,考校人間善惡,勾定功過者。

人們對於自然神的崇拜,非常容易將其人格化,因而衍生出多種民間傳說。有一種民間的說法,相傳三官大地,是古代的堯、舜、禹三帝,由於這三人,對天下有莫大的貢獻,因此死後就被封為天、地、水三帝,分別掌管三界,並治理民間,保護人民。一說:三官起源於金、水、土三氣。認為天地主生,地氣主成,水氣主化,而將金、土、水配以天、地、水三氣,而為三官。
另有傳說,三官是元始天尊有三個兒子,其神通非常廣大,長子封為「紫微大帝」,次子則為「清虛大帝」,三子則為「洞陰大帝」,各掌管人間天、地、水各司之神。又有一種傳說是,此三子乃陳子禱與龍王三女所生,法力無邊,故為元始天尊所封。
民間一般相信三界公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,反映出民眾對於自然界中的天、地、水之崇高地位,且家家戶戶於三元節皆會準備豐盛的祭品,祈求三官大帝賜福消災解厄,及感謝其保佑平安順遂。三官大帝的誕辰,分別是上元正月十五誕辰的天官大帝,中元七月十五日誕辰的地官大帝,下元十月十五日誕辰的水官大帝。奉命於民間治理民眾,分別接受信眾祈求賜福、赦罪及解厄。
而每逢「三元節」,即是祭祀三官大帝的重要日子,三元節即上元節、中元節、下元節,分別是三官大帝的誕辰日,不管哪個節日,一般皆以三界公祭拜,祈求三官大帝賜予福氣安康,解去厄運,免除災難。而道教徒都進廟燒香奉祀,或建金籙、黃籙道場,以祈福消災。三尊神像在廟的排列:天官一品紫微大帝祀於神龕內中央,地官二品清虛大帝祀於神龕內右側,水官三品洞虛大帝,祀於神龕內左側。
民間通常於上元時祭祀而中元和下元則不再祭祀。三官和玉皇上帝一樣很少供奉神像,普通都只準備一座爐祭祀,稱為「三界公爐」。有供奉三官大帝者,以合祀為多,很少有三官分開來供奉的。